心智障礙者融合就業率不足5% 亟須完善支持就業服務體系
2023-04-01 08:03 | 來源:未知 | 作者:bj責任編輯
簡單的動作,一遍遍的嘗試、重復,20歲的孤獨癥青年劉時雨正在努力適應針對自己的職業培訓。半年前,他在北京一家超市開始了自己的職業轉銜適崗課,體驗捆菜崗、手推車崗、撿菜崗等不同的工種。對于普通人而言,這些工作做起來易如反掌,但只有他母親沈彤知道,一個孤獨癥孩子走到今天有多么的不容易。
劉時雨是幸運的——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杰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一份提案顯示,目前我國有1800萬就業年齡段持證殘疾人,但截至2021年底,持證殘疾人就業規模為881.6萬人,就業率不足50%。其中,1200萬心智障礙者(包括孤獨癥和智力障礙人群)的就業率不足5%。
學校畢業后怎么辦
未能就業依賴父母
對于大部分孤獨癥人士來說,從義務教育學校畢業如同提前步入“退休生活”——即使他們能夠在融合教育中成長,可一旦走出校門,也會因為沒有工作收入、缺乏福利保障等問題,只能在家中依賴父母。
沈彤對此深有感觸。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劉時雨先是在融合教育學校上完小學,接著又進入初中讀書。但這并沒有讓沈彤放下擔憂,因為他初中畢業后,再沒有對口的學?梢陨狭。
“孩子才十幾歲,就無處可去了嗎?”沈彤憂心忡忡。
這不是沈彤一個人的焦慮,北京市經開區殘聯副理事長李俊峰有過同樣的焦慮,他的孩子也是心智障礙者。
孩子十四五歲之前,身為家長的李俊峰覺得孩子能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就已經很好了。但義務教育階段剛結束,他們全家馬上陷入迷茫,不知道接下來孩子該何去何從。后來,他通過調研發現北京有一家叫宣武培智學校的職業高中,便決定送孩子接著去讀書。
劉時雨后來也進入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職高部學習。
但是能夠升入職高學習的孤獨癥孩子數量有限。據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北京站的調研顯示,北京地區特殊教育學校職高的學位非常有限,難以滿足孤獨癥兒童升學的需求。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廣州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以下簡稱揚愛)等機構發布的《2019年成年心智障礙人士就業狀況和需求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在廣州的16歲至45歲心智障礙人士中,高中及以上學歷者為41%。
“即使特殊教育學校為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干預。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之后,由于高中階段或者職業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程度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在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資源相對較少,服務體系沒有跟上,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少就待在家里了。”揚愛理事長戴榕說。
“家長在孩子8歲時想的是進普校上學,14歲想的是繼續在普校待著還是去特殊學校,16歲義務教育結束了,又想找個職校待3年,真正到了就業年齡,卻發現他還是什么都不會。”一位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如是說。
“一般來說,我們能陪伴孩子到他(她)五六十歲,但孩子從16歲到60歲這40多年里怎么辦?總不能讓他從學校出來就去養老吧?”有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疑惑。
支持就業迫在眉睫
技能評估崗前培訓
這些孤獨癥兒童家長的疑惑,在一部上映于2010年、聚焦孤獨癥群體的電影《海洋天堂》里有著集中的反映。
“電影還是非常接近事實的,因為從當時來看,大齡心智障礙青年的教育、養護、就業都是很嚴峻的問題。10多年過去了,這些問題的解決依然迫在眉睫。”李俊峰說。
《成年心智障礙人士就業狀況和需求調研報告》顯示,不管是監護人還是心智障礙者,他們對就業的需求都很強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機構從8年前已經開始探索為孤獨癥青年提供支持性就業。
“一個普通人是通過走向社會、在工作中持續學習和進步的,對心智障礙者來講也是。一旦回到家庭的閉塞狀態,他們的退步會更明顯。支持性就業,才能幫他們真正融入社會。”李俊峰說。
2013年4月,支持性就業項目被列入北京市海淀區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以下簡稱融愛融樂)的議程。
時任融愛融樂負責人的李俊峰為此曾前往多國多地考察,尋找更適合中國心智障礙群體的支持性就業模式。
2014年,融愛融樂被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選為支持性就業項目全國6家試點單位之一。
融愛融樂運營總監王雪洪向記者介紹,項目重點關注16歲至25歲的心智障礙青年,這是他們實現就業的關鍵年齡區間,旨在構建涵蓋“人力開發—就業指導—供需對接—職場支持”的全鏈條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與其他推動就業的項目不同,該項目對這一群體的支持年齡大幅度前移,從他們讀職校時就開始介入就業方面的訓練。
該項目有專人做崗位開發,與企業溝通,提出適合心智障礙者的崗位設計,然后由企業和心智障礙者雙向選擇。
在進入就業階段之前,支持性就業體系首先要對心智障礙者做工作技能評估、進行崗前培訓。
在開始工作后,就業輔導員要陪同心智障礙者一起上崗,這段時間通常是3個月至6個月,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熟悉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來幫助他們與同事建立工作上的配合,溝通好人際關系。
融愛融樂試圖通過這個項目,讓更多學員走出來,成為企業的雇員、社會的正常成員,讓人們看到孤獨癥人士不再是社會的負擔,也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從而一點一點去爭取他們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和就業的機會。
專業隊伍嚴重不足
制度體系亟待建立
孤獨癥青年張雨晨就是這個項目的一個受益人。
2023年初,22歲的張雨晨在融愛融樂支持性就業項目的幫助下,終于進入一家科技公司工作,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
張雨晨兩歲多被診斷為典型孤獨癥,雖然他智力還不錯,但是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
成年后,張雨晨的第一份工作是網絡運營工程師。因為他缺乏系統的知識、必要的溝通,他的單位也不知道他的特殊情況,沒有給予相應的支持,張雨晨的工作做起來很艱難。最后,單位安排他每天去各小區貼小廣告、發傳單,他因此經常被小區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驅趕。
有一次,張雨晨在上班貼廣告時,被小區的保安扣留了下來。
張雨晨的父親張付銘向記者回憶說:“短短的十幾分鐘,對于有著嚴重溝通障礙的他,是多么煎熬,只有我知道。我幫他解決這件事之后,他回到家,我問他這份工作還要不要做?他低下頭,臉上出現惶恐的表情,輕輕地說‘不做了吧’。”
結束了這段工作經歷后,他又多次試圖去找工作。
“從雨晨平時的言行中,我看得出他非?释环莨ぷ,但是很多時候投出去的簡歷都沒有回音。”張付銘說。
之后,張雨晨進入支持性就業項目。
“融愛融樂不單純是把雨晨引薦到企業,還會做前期的鋪墊,與企業溝通雨晨的特殊性,由前期派駐就業輔導員到工作崗位指導。經過一個月的支持,雨晨的工作走上了正軌。”張付銘說。
在張付銘看來,短短幾個月的磨煉,張雨晨學會了很多,比如吃飯后主動要求刷碗、干家務,而且每天回家會跟父親分享工作中發生的開心事情。“有一次,他從超市幫我買啤酒時多買了兩袋薯片,說給弟弟一袋,他一袋。我很驚訝,他能夠為弟弟考慮這件事情,以前從來沒有過。我很開心,要給他轉錢,他接下來的話讓我流淚了。他說:‘不用了,我上班了,我有錢了。’”
張付銘告訴記者:“我腦子里當時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我們期待的終極目標猝不及防出現了,那就是他自強自立、有尊嚴地活著。”
記者向參與支持性就業項目的孤獨癥人士親屬了解到,隨著支持性就業在國內的落地生根,融合的就業環境促進了心智障礙者生活范圍的擴大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所有這些,是他們在原來的家庭、學校以及隔離的環境中不可能實現的。
但支持性就業在當前階段還存在很多困難。2014年至今,在融愛融樂支持下順利走向企業工作的心智障礙青年一共只有90多位(包括少數孤獨癥人士)。
在李俊峰看來,支持性就業的難度在于專業隊伍不足。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融愛融樂的就業輔導員隊伍一直維持在10人左右,難以滿足孤獨癥青年的就業支持需要。
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廖娟在一場有關殘障人士就業的會議上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殘障就業有兩大趨勢和挑戰,一是政策逐步細化,政府對于按比例就業的關注程度持續增高,但社會上相應的服務能力沒有提升;二是國企、民企越來越重視社會責任,但殘障觀念仍需轉變。
廖娟呼吁,社會組織要積極研發工具以提供專業的評估服務,企業需要根據殘障者的能力匹配適合的崗位,殘障者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社會各方合力,才能夠真正實現殘疾人融合就業。
周詳建議,社會要充分尊重殘障人士的就業公平權,同時,建立完善支持殘疾人就業教育培訓制度體系和就業服務制度體系,落實企業吸納殘障人士就業的稅收減免等專項政策,通過重點扶持特殊企業、特殊行業、特定群體,集中擴大殘障人士的就業機會。
- 上一篇:農村孤獨癥兒童想要上學太難了
- 下一篇:全國首個生命驛站落地北京八寶山殯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