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動員淋雨”事件拷問當代師生之道
2023-04-30 08:16 | 來源:未知 | 作者:bj責任編輯
成語“風雨同舟”出自《孫子·九地》,記載的是吳人和越人碰巧同乘一條渡船過河的故事。當時吳越相爭,但在途中遭遇狂風時,他們卻能相互救濟,最終安全抵達對岸。
風雨同舟作為一條社會生存的法則,不論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遵守。在現實生活中,當風雨真正來臨時,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很好地遵守這條法則。
近日,河南鄭州某職業學院在雨天召開軍訓動員大會,一名校領導在主席臺上說:“我與大家一起站在這里,站在風里雨里。”有學生大喊:“你下來!”校領導表示:“大家安靜,把該走的流程走完,然后才可以離開這里。”之后該校工作人員回應稱,臺上發言的老師身上也濕透了,領導比學生冷得多。
當代社會,傳統的師道尊嚴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或學校領導在大會上講話時,有學生可能當場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上述事件中,雨天站在臺下的學生,他們不滿意自己在雨中挨淋而學校領導在臺上慷慨陳詞,選擇直接要求校領導與自己“風雨同舟”……
輿論對學生的這個訴求評價不一。有的網友覺得,這“說明現在的孩子不好糊弄,要付出實際行動”。也有網友說,“這些個嬌氣的孩子啊,是你在軍訓還是老師在軍訓?”
這個事件連續幾天在網絡上被熱議,與雨天學校該如何進行軍訓動員有關。在這個議題上,網友的觀點比較接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是這個樣子滴!”“淋雨沒問題,但領導必須和學生一起。”“不要站在雨棚里,要么下來,要么解散。”“這個時候校長自己走下去跟學生站一起,不就滿分了么,這很難做到?”
類似這種在軍訓動員期間遭遇異常天氣的情形并不少見,但學生和校領導臺下臺上直接“斗嘴”的情形,倒真的罕見。對于突發狀況,苛求臺上的校領導能夠隨機應變并得滿分,有時并不現實。畢竟,軍訓動員有自己的流程,不按流程同樣可能產生新的輿情。
透過這個新聞事件,值得反思的是現代社會的師生之道,F在的高職院校學生,屬于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小就受到移動互聯網的熏陶,經常接觸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在塑造著他們的表達方式。學生成長的媒介環境發生了變化,對職業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挑戰,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師生之道,自然無法沿襲傳統,需要進行探索和創新。
傳統社會的師生之道,遵循的是“教師本位”,學生必須聽從學校和老師的安排。這種模式的師生之道,教師就是學生的權威。不論是在課堂的知識傳播過程中還是在討論環節,教師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對老師稍有質疑,就可能被視為對老師的不敬。
“教師本位”塑造的師生之道,教師扮演著知識的權威角色。這樣的師生關系,與知識“壟斷”有關,老師如果不傳授,學生就無從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互聯網打破了這種局面,學生既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講解獲取知識,也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相關知識系。當老師無法成為學生知識的權威,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在知識傳播方面可能隨之被削弱。當突出“教師本位”的傳統師生之道受到挑戰,“學生本位”就可能成為流行的觀點。
師生之道本應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共處,共同在知識技術的傳授和學習中相互促進、各自完善自身的過程。如果突出“教師本位”的傳統師生之道存在偏頗,“學生本位”同樣可能存在偏頗,因為任何本位都可能導致師生關系的失衡。“學生本位”同樣可能造成教師地位的降低,學生的訴求一旦偏離教育規律,也將造成無法估量的后果。
當代社會,知識成為大數據的構成要素,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網絡獲取各自的知識和信息。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互助的關系。在這種師生之道模式下,教師依然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學生依然需要從課堂上獲取網絡上無法獲取的知識和技能。
與此同時,教師更要側重于傳道的事務,讓學生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如何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學生也應經常向老師提供新的信息,通過知識、信息和技能的分享,在互助過程中結下真正的師生之誼。
真正的師生之誼,依然需要教師為人師表。這需要教師在各個方面為學生樹立榜樣,與學生同甘苦共患難。教師在各個方面身體力行了,在給學生做示范的同時,也在無形中調節著學生的行為。畢竟,學生是通過模仿老師逐漸走向成熟的。如果教師處處替學生考慮,學生走出校門才可以同樣去關注他人。相反,如果教師(包括校領導)不能與學生共甘苦,不能風雨同舟,就可能導致學生喊領導淋雨的事件發生。
當代的師生之道,需要教師和學校領導有與學生共情的能力,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當教師善于站在學生的位置上思考問題,自己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形成的師生之誼自然經得起風雨的考驗。